当前位置:
发布时间:2025-04-05 06:07:02
叶丽萍所在的云浮市田家炳学校于2022年5月获评全国家庭工作先进集体,是广东省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学校。
神湾镇将系统推进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力争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0家。各县(市、区)召开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 近期,为进一步落实百千万工程,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韶关部分县(市、区)召开高质量发展招商大会,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这些项目将成为禅城以百千万工程为主抓手,推动城市中心向纵深发展的具体落地举措。浈江区:签约项目11个,投资总额约37.77亿元 武江区:签约合作项目8个,投资总额36.25亿元 乐昌市:签约20个项目,投资金额达23.6亿元 南雄市:签约12个项目,签约金额42亿元 仁化县:签约项目30个,投资总额96.5亿 始兴县:签约项目10个,项目金额93.6亿元 翁源县:签约项目18个,意向投资额超55亿元。江门市 鹤山市:举办产学研对接活动,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 2月28日,鹤山市人民政府、江门市科学技术局联合广东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江门产研院)举办省科学院科技助力江门百千万工程产学研对接活动。江门恩平市出台10条措施推动外贸高质量发展等。大抓城市经济,加速产业跃升。
三是出实招服务典型建设,紧跟14个试点创新示范,带动新一轮20个典型镇抓好百个项目整治,加快构建良田成片、农村集中、产业集聚、生态优美的新格局。开展新录用公务员导师帮带行动,选聘熟悉百千万工程等重点工作的导师帮助新录用公务员成长。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赵中秋从化肥减量背景讲起,向当地蔬菜种植户详细介绍了何为化肥减量技术和三新技术、如何自制有机肥产品,以及如何科学施用有机肥等内容。
当地的农户对此深有体会。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博士赵中秋进行授课。他表示,近年来龙川县启动了耕地质量等级调查和肥料使用情况调查两项调查,并结合龙川具体情况实施化肥减量三新配套示范项目,这一系列措施大力推动了全县化肥减量增效进程,切实保证了粮食安全,同时,提高了种植户对于科学施肥的认识,助力农业可持续发展。龙川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袁敏。
不久之后,首造翠绿的叶菜、肥硕的茄瓜、可口的辣椒等将迎来收获,等待消费者检验龙川化肥减量实施多年的效果。2月27日,当多数人还沉浸在元宵灯火的欢愉中时,几队人马已经相继到达龙川县通衢镇,举行2024年广东首场化肥减量田讲所直播课,来自当地政府部门、农业技术指导中心、高校院所老师、蔬菜种植户、农资农服企业,以及媒体约50人来到现场,期待种好菜、开好年。
龙川县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正涛。据了解,龙川县是2023年全省14个化肥减量增效三新集成重点示范县之一。今年,县农业农村局将以水稻为重点开展化肥减量增效示范,集成配方肥、缓释肥料、有机肥和叶面肥四种技术模式,累计示范面积3万亩,示范区配方肥到位率达到80%以上,化肥用量减少3%以上。活动现场还对有机肥撒施、混匀等进行了演示。
龙川县耕地肥料站站长邹彬表示,龙川在全县8个镇设置6个化肥减量示范区,其中通衢镇锦归村示范区主要以蔬菜生物有机肥替代化肥为示范技术,如果试点成功的话,将在全县全面铺开。活动现场,龙川县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正涛介绍,生物有机肥跟化肥主要有两个区别:一是成本相对低一些,二是有机肥种出来口感一般要比化肥口感更好一些,正因如此,当地种植户也十分认可有机肥,我们建议蔬菜每亩施用有机肥500-600斤,水稻800-1200斤。【记者】王志敏 【摄影】黄丽豪 【来源】南方农村报 版权声明:未经许可禁止以任何形式转载 编辑戴甜甜。龙川县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袁敏对近年来龙川县化肥减量工作进行了总结。
土地长期施用化肥,会出现土壤板结、酸化的问题,赵中秋表示,这些问题可以通过施用有机肥来解决,除此之外,有机肥还会使得作物抗病性更好、产量更高、蔬菜品质也更优。蔬菜种植户梁大哥和程大哥都来自贵州,在龙川种植蔬菜均已十多年了,用有机肥也有十年之久,他们表示用有机肥后,土壤看着一年比一年肥沃、疏松,去年平均每亩地能够有一万多的收益,有机肥我们还会一直用下去
运营公司采用工程施工设计+采购+施工+维护的模式,对石坪村进行开发运营,活化了30栋闲置民居、300亩耕地,培训了30名本地村民管家。通过改造,昔日破旧衰败的石坪村,如今已成为游客接待中心、乡村咖啡屋、公共餐厅、样板民宿等新设施,小乡村变成了网红打卡点。
近年,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原先30多栋老旧房子都闲置了起来,周边的大片耕地也一度处于丢荒状态。自项目落地以来,基地共举办了12期传统文化民间手工艺制作、火狮框架制作、火狮彩绘制作等培训班,带动当地80余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改造后的石坪村成为旅游胜地。据悉,该项目产业基地目前可提供200余个就业机会,估计每月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因此,连山近年积极尝试以三地活化唤醒乡村活力,目前有不少项目已初见成效。近两年,合作社对近千名贫困家庭留守妇女进行工艺和知识培训,同时帮助她们售卖壮锦作品,以送培在家,就业在家的方式助力当地贫困村民增收致富。
永和镇石坪村 石坪村是连山永和镇桂联村下辖的自然村,至今约有三百年历史。目前,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间接带动980人就业,学员最高一年增收达5万多元。
连山正以一个又一个的三地活化案例,推动小山区县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2022年,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中,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联合高效,以壮瑶风采——引领锦衣华服时代新风为主题,将合作社与太平村民们共同打造的非遗+三地活化+合作社+农文旅乡村振兴新模式,带上国际大赛的舞台,与全球高校共同提供未来社会发展新道路。
去年,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印发通知,要求全省各地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学习借鉴连山石坪村三地活化改革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探索更多农村三地活化改革路径,助推百千万工程。为了解决壮锦技艺传承困境,合作社以统一培训、统一生产、统一设计、统一物料、统一销售的方式严格把控壮锦生产品质。
石坪村的活化大力促进了农民就业增收。作为连山三地活化的又一成功案例,莲塘狮舞文化产业基地把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源,降低了企业建设成本,缓解了招工难的问题,还方便连山富余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增加了村民和村集体的收入,实现多方共赢。近年,连山积极探索如何将非遗传承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相融合,把莲塘村的闲置校舍,改造成结文创产品、研学、乡村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连山县委书记许崇砚表示,连山要在目前三地活化经验的基础上守正创新,以更大力度,稳步推进三地活化改革探索提速,着力破解城乡建设发展用地难问题。
莲塘狮舞文化产业基地 连山太保镇莲塘村拥有深厚的醒狮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楠竹资源。连山召开农文旅体康融合高质量发展大会暨三地活化改革提速推进会。
近年,有连山青年运用三地活化的思路,返乡成立了连山壮瑶风采锦绣专业合作社,组织引导村民们通过人才、资金、土地入股,将闲置用地建设为合作社非遗传承工坊、非遗展示馆和非遗研学基地。其次,运营公司对赋闲在家的村民进行培训,让他们当上了民宿管家咖啡师乡村厨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最终,项目从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院校的340余万个参赛项目中脱颖而出,以⼩组赛排名第二的成绩荣获总决赛金奖,是赛道内唯⼀荣获金奖的非遗类项目,也是大赛八年来⼴东粤北地区的国赛首金。莲塘狮舞文化产业基地。
此外,该工坊通还与高校合作共建乡村振兴服务基地,每年输送100多名高质量学生设计师团队与乡村织娘合作,通过多年的产学研相结合途径,间接带动村民致富奔康。石坪村项目是连山实践三地活化的典型成功案例,接连得到新华社等央媒的关注报道。该基地总建筑面积2147平方米,内设手扎工艺、彩绘、缝纫等车间,采取乡村振兴车间+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邀请非遗传承人和彩扎技艺人在车间授课,免费对有兴趣从事彩扎、彩绘、缝纫等加工的村民进行岗位培训。因此,上世纪90年代后,壮锦的传承和保护已几乎停滞。
在但随着时代发展,许多老一辈的织娘,因织锦制作成本高、生产效率低、面料应用范围窄、销售渠道滞后,都逐渐放弃了这项手艺。首先,乡民可通过出租闲置民居、耕地获得长期稳定的租赁收入。
【策划】高永彬 【见习记者】陈咏韶 【来源】南方农村报 编辑高永彬。千年壮锦,一梭一线,交织着民族地区的创富梦,也续写着民族非遗技艺的血脉。
2022年开始,连山另辟蹊径,将石坪村的土地统一流转给专业运营公司。继石坪村三地活化示范点之后,要打造一批以高楼村绿野仙踪项目为代表的三地活化改革探索升级版,坚持以盆景带动风景,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全县各镇村三地活化改革探索,实现联农带农惠农富农目标。
发表评论
留言: